治病未必攻邪养生何须论补——与张英栋先生商榷96

王昆文 四川自贡自流井怡康中医诊所

5月16日《中国中医药报》张英栋“有邪才有病,治病当攻邪”一文认为“病之本即为‘邪’”,治病强调攻邪,笔者认为不妥。因为邪气虽然是发病的重要条件,但正气不足才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。《内经》所云“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”才是病之本。张仲景关于“阴阳自和”的观点也才是中医治疗一切疾病的基本出发点,也才是“本”。因为每一个人都内藏化解疾病、保持健康的神机(即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),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调理,促进其转化,使失和的生命过程转向和谐与有序。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出发点,所谓“化不可待,时不可违。无代化,无违时,必养必和,待其来复。”因此,“养”与“和”才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准则,“攻邪”也必须服从于这一准则。

张英栋否定了八纲辨证中的两纲——虚与实,提出了一个“虚实不足凭”的观点,认为“虚实的分辨……不能对于治疗起到直接指导作用”。张景岳《小儿则总论》则认为小儿病之辨证“亦不过辨其表里寒热虚实”,“然于四者(笔者按:指表里寒热)之中,亦惟虚实二字最为紧要。盖有形色之虚实,有声音之虚实,有脉息之虚实……故必内察其脉候,外观其形气,中审其病情,参此数者而精察之,又何虚实之难辨哉?”《王孟英医案》卷二阴虚门亦云:“古人治内伤于虚处求实,治外感于实处求虚,乃用药之矩矱也。”都说明临床辨别虚实对于治疗的确能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。

张英栋还认为“养生当论补”。岐伯论养生是这样说的:“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他所说的“道”,就是养生之道。其中并未特意提到“补”,而是说要“法”、“和”、“节”、“常”、“不妄作”,即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,从阴阳,戒烦劳,和五味,养精神,乐恬淡等。故笔者认为把“补”字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和核心也是欠妥的。

2022-11-26


上一篇:健脾化湿活瘀法治恶寒案

下一篇:邪正相对存在可以相互转化——兼答王强先生